Wednesday, April 15, 2009

66條經典禪語之三十

30. 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 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 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感想:
猜測, 就是根據你對他人以往的認知, 靠經驗來推斷他心裡的想法。
然而, 如果不是證得了他心通的人, 這類判斷往往是主觀的, 不正確的。撇開神通不談, 禪語主要目的還是警惕我們不要妄自臆測別人心裡在想什麼, 這是無謂的, 不要說通常會錯, 就算讓你猜準了又如何? 凡夫的想法時刻在變, 都是生滅、虛幻、不實在的。今天我看你很健談, 說不定明天就嫌你太嘮叨!
所以不必刻意去猜, 也根本不必理會別人的想法, 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 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 各人生死各人了, 自己切切實實依教奉行, 別人要怎麼想都由他去, 心如銅牆鐵壁, 把持住自己的正念, 一心向佛, 永不退轉!

Tuesday, April 14, 2009

66條經典禪語之二十九

29.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感想:
在網上找到有關佈施的訊息, 轉載如下:

佈施之意,就是「給予」,人心顛倒,習於獲取,不欲付出。菩薩心行,第一就是實踐「給予」的美德。

  佈施的內涵,佛經分為一、財佈施,二、法佈施,三、無畏佈施,是由淺入深的次第;「財佈施」,是佈施物質,錢財是身外之物,但有一時之需,「財佈施」,能解人急難,救身不能救心,煩惱依然;「法佈施」,是佈施真理、智慧,給予煩惱迷惘的眾生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使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無畏佈施」,就是佈施信心、愛心。

  眾生的惑、業、苦,皆出於無明、沒有智慧,因為生命生死流轉、輪迴多劫,早已迷失本性,離開了佛性之家,所以眾生最大的痛苦,是缺乏安全感,生命沒有保障,因害怕而想佔有什麼保障自己。

  因畏懼而貪取、因不得而瞋恨、而癡心妄想,種種罪業因果永無止盡。故而菩薩佈施無畏,給予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就能改變命運。信心源於愛心,得到愛心自然感覺受到肯定,便會產生自信,而自動發出力量。

禪語開示我們, 佈施不一定得要有形, 默默的施以「無畏佈施」, 給與別人無形的關懷與祝福, 這也是可取的! 當然, 無形的佈施固然對方無法直接感受到, 但最起碼的你自己的心就已經充滿了祥和, 試問懷著嗔恨的心如何去關懷祝福他人呢? 這類的佈施, 受益者最大的其實還是你自己, 時時無形的佈施, 能化暴戾為祥和, 對淨化自己的人格將有莫大的裨益。

Monday, April 13, 2009

66條經典禪語之二十八

28. 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 是可恥的。

感想:
只要是還在六道輪迴的眾生, 就一定會有缺點。
知恥的人, 自己知道自己有缺點, 會生起慚愧心, 時刻想去改進, 不隨便說人是非, 因為自己的"非"都說不完了, 還有時間精力去說長道短嗎? 唯有靠不斷的修行, 努力去克服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性, 讓自己本來清淨無瑕的本性顯現出來。
可是, 世上卻很少有人肯認真面對自己的缺點, 每個人都喜歡在人前掩飾自己缺點, 怕接受批評, 怕矮人一截, 以為把缺點暴露於人前是可恥的。其實恰恰相反!
俗語說:"知恥近乎勇", 那些勇敢說出自己缺點並努力嘗試改過的人一點也不可恥, 反而令人欽佩他們的勇氣。最可恥的人正如禪語所開示的, 有缺點也罷了, 竟用最骯髒的手段藉傷害別人來達到掩飾缺點的目的, 不但可恥, 而且可惡, 可悲!

Sunday, April 12, 2009

66條經典禪語之二十七

27.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感想:
對自己不誠實, 就是自己欺騙自己, 也順理成章地欺騙了別人, 就是成語所謂"自欺欺人"。
我曾聽說一個騙術高超的人, 會經常訓練欺騙自己的功夫, 吹牛說謊說上千萬遍, 說到連自己也覺得真實的時候, 騙別人時就不容易露出破綻。
反過來說, 對自己誠實的時候, 所做作為問心無愧, 以一顆坦蕩的心面對一切, 心地清淨純潔無比, 對什麼事是正確的, 什麼事是不對的, 了然於胸。世間人要想騙你幹非法的勾當, 根本下不了手。因為你純潔的心有如照妖鏡般, 一切邪惡之事將無所遁形。

66條經典禪語之二十六

26.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 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感想:
這句禪語, 不是叫我們不要自信, 而是叫我們凡事要留有餘地, 要隨時保持一顆客觀的心。
的確, 適當的"自我肯定"是好的, 是充滿自信的表現, 沒自信的人隨波逐流, 人云亦云。
可是, 如果太肯定自己的話, 則很容易淪為自大, 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我慢", 認為自己的看法一定都是對的, 別人的忠告全都聽不進去, 一旦事後發覺原來所謂的"忠言逆耳"一點也不錯, 別人的勸告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是當時自我意識太強而昏了頭, 沒有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去思考分析別人的意見。如果錯誤已經鑄成, 到時再後悔也來不及了。

Saturday, April 11, 2009

66條經典禪語之二十五

25. 情執是苦惱的原因, 放下情執, 你才能得到自在。

感想:
有關「情執」, 由於我對這方面還了解的不透徹, 因此在網上尋找一些相關的資料, 發覺淨空法師闡述的非常清楚, 淨空法師, 乃當代台灣佛教界高僧, 我20年前在新加坡國大讀書時曾出席佛學會舉辦的一場由淨空法師主講的「淨土釋疑」講座。法師曾長期於新加坡居士林弘法, 以下請容許我轉載他對情執和菩提心的開示:

眾生修學不能成就,在生活上得不到真實受用,最主要的原因是「情執」太深。「情」就是妄想,「執」是執著。所以,歸根究底還是妄想、執著。大乘經中教導我們如何將「情執」化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發菩提心」,唯有真正發菩提心才能化解情執。情執深的人,起心動念皆想到自己,凡是對自己有利的,就想盡方法爭取;對自己無益的,就想方法迴避。如是妄想、執著在日常生活中,不但障礙自己修行,也障礙自己的智慧,而不能領悟佛法所說的真實義。這就是「業障」。

發大菩提心的人,起心動念皆想到「眾生無邊誓願度」,如何幫助眾生開悟,幫助眾生修行,幫助眾生證果。常存此心,情執自然淡薄。我們有慈悲廣度眾生的心,則無盡的煩惱自然淡薄了。由此我們能體會經上所說的「境隨心轉」。從前是自私自利的心,當下一變,變成純為眾生之心。凡是存心自私自利,他在生活環境上,冤家對頭一定很多。何況過去無量劫中,冤親債主無量無邊,於是一舉一動都有許多人事環境上的障礙,這些障礙是果報。果必有因,念頭一轉,轉到念念都為一切眾生,而從根本上忘了自己。無量劫至於今生的冤對化解了,因此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如果能堅持念念不忘,久久觀純,即古人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未發菩提心之前,我們的煩惱、習氣、情執是熟處,不須作意,起心動念,情執就現前。「菩提心」即為眾生的心,此心很薄弱,非常生疏。菩薩的功夫沒有別的,就是將為眾生的心變成成熟;將無量劫來為自己的心轉成生疏,兩者交換。若能有此想法,就是真正覺悟;真能有此作法,就是大修行。自然在不知不覺中將情識消除,而達到《金剛經》中所說的「破四相,破四見」。四相是分別、執著;四見是迷情、妄想。

佛在《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即是「四見」;執著即是「四相」。我們能發大心,修大行,不知不覺中四相四見皆破除,自然契入諸佛菩薩的境界,「一真法界」。

以這樣的功行念佛求生淨土,當然是上上品往生,成就不可思議。即使尚未往生之前,這個身子還在世間,他所顯現的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幸福、美滿的生活,也足以使世人羨慕、覺悟,而發心向他學習。這便是發大心、修大行,如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自行化他,無二無別。

Friday, April 10, 2009

66條經典禪語之二十四

24.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 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 乃至於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 生命對他來說, 是一種懲罰。

感想:
真是一針見血! 這世上, 有太多的人不懂得生命, 不珍惜生命了。
生命是無常的, 是苦的, 但也是絕對公平的, 前世造的因, 今生受的果, 如果不覺察到這一點, 則很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 不是怨天尤人, 就是忌妒別人的成就, 其實, 凡事只要自己確定已經全力以赴即可問心無愧, 其餘的, 只能聽天由命, 再多的怨恨忌妒只會徒增煩惱, 於事無補。
我們生而為人, 有幾時曾冷靜思考過, 到底人生的意義何在? 人為何要到這世間走這一遭?
基本上, 人生出來就要一定要經過父母養育, 然後接受學校的教育, 畢業後出來社會工作, 結婚生子, 打拼事業照顧家庭, 再後來老了, 退休了, 兒女也長大成人了, 就跟老伴到公園散散步, 看看電視, 打打牌, 如果老伴先走了就或許養條狗到外面遛狗以排遣寂寞。最後呢... 就要買副棺材準備後事了。
迷迷糊糊的生, 迷迷糊糊的死, 接著繼續下一生輪迴, 這不是很可惜, 很可悲嗎?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啊!
不了解生命的人, 會經常把時間花在毫無意義的地方上, 總是無時無刻想要找樂子, 但這些全部都是暫時性的"樂", 滿足一時的刺激之後, 無論如何仍然得回到原點, 樂一旦消失了, 失落, 煩惱, 苦悶隨之而來。這樣的生命, 對這些人來說, 有如受罰, 因為他們的人生, 充滿了無常的痛苦, 於是只能阿Q般地說不在乎天長地久, 只在乎曾經擁有。曾經有過就足夠了。可是, 有誰不想得到永恆呢?
要得到快樂其實不需依賴任何外在條件, 自己即是快樂的泉源, 當下一心放下即離苦得樂。只要放下萬緣, 則內心了無罣礙, 充滿祥和, 那何須勞費心力去苦苦追求暫時的刺激以期得到一時的快樂呢? 天長地久就在眼前, 何苦找尋曾經擁有呢?

Saturday, April 04, 2009

66條經典禪語之二十三

23. 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感想:
恨一個人, 是因為對方在言語上或行動上做了令你不滿的事, 而你又無法寬恕他, 所造成的一種心理狀態。
其實, 恨從何而來呢? 在擁有大慈悲心的聖人眼裡, 冤親平等, 無論對方做了怎麼對不起他的事, 他都不會產生憎恨的心, 只有憐憫, 因為憎恨不能消除彼此的芥蒂, 恨只有越積越深, 永遠也不能解脫。為了恨而解脫不了, 耽誤了自己的修行功夫, 對自己真的是一種莫大的損失!
要開始放下, 我想應該先在事相上遠離那個令你討厭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去想他曾經做過的事, 也不要跟他有所接觸, 經過長時間慢慢觀想, 自己乃是修行佛道的人, 盡量不要跟所有眾生結惡緣, 否則以後成佛將很難度脫對方, 如此應該可以放下嗔恨, 活得自在灑脫。

Wednesday, April 01, 2009

66條經典禪語之二十二

22.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 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你懂嗎?

感想:
除非是隱士, 否則我們每天在生活中都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人非聖賢, 犯錯是難免的, 批評別人的過失是人的通病, 我們的一雙眼睛, 只會往外看, 卻忘了自己也是生而為人, 說白了也只是還沒有開悟, 輪迴於六道生死不息的凡夫, 難道就沒犯錯嗎? 與其以肉眼, 花時間去觀察別人, 批評別人, 胡亂造口業, 不如用自己的「心眼」觀察自我, 迴光返照, 努力提升自己人格, 來的更有建設性。